科技致富向导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部
国际刊号:1007-1547
国内刊号:37-1264/N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19995 人次
 
    本刊论文
对于石油工业下游学科《石油地质学》课程的本科教学改革

 摘要:除地质学、资源勘察工程等传统石油工业上游学科外,石油工业学科群亦涵盖了大量的包括石油工程、油气储运以及化工炼制等众多的下游学科。针对这些学生《石油地质学》课程的培养方案及教学模式与传统地质学科存在的差异性,笔者深入探讨了其专业背景及学习目的,并基于此提出了针对石油工业下游学科《石油地质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认为合理有效的课时分配(包括理论教学与实验),同时有针对性的重新设计实验课程将更好的促进本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石油地质学;石油工程学科;本科教学
  目前,国内石油类高等院校的数量已近20所,为了突出石油专业特色,常常为一些非石油地质专业的本科生也开设了《石油地质学》课程,如石油工程、油气储运等石油工业中下游学科。这些学生专业背景跨度广泛,求学目的迥异。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针对此类人群,必然要采用差异性的授课方案,以便于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
  一、《石油地质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传统石油工业包括石油勘探、油气开发(工程)、油气储运及化工等四个版块,这四个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多进入油田从事一线生产工作。除石油勘探专业外,其他三个学科的学生今后在油田的工作中必然会接触到大量与石油地质相关的工作内容。由于在本科阶段《地球科学概论》、《岩石学》等课程属于必修课程,因此,石工、储运以及化工等专业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地质学基础与地学思维方式。此时,通过《石油地质学》的课程学习能更加充分的了解石油地质工作的框架以及油田勘探工作的整体流程,将有助于其在油田更好的开展工作。目前,此类学生《石油地质学》的教学安排为40个学时,含6学时的实验课程。
  二、优化课程结构安排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石油院校地质专业学生《石油地质学》课程的授课模式普遍分布在60-70学时左右,对于非地质专业学生的授课时间为30-40学时。授课学时数由被授课人群的学习目的以及相关专业知识背景所决定。对于非地质专业的学生,应合理安排其授课学时,过多或过少均不适宜。学时过少将导致学生无法充分把握课程的主线,且过少的学时意味着授课内容的压缩或删减,这将使学生很难对于课程建立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然而,过多的学时同样也无法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非地质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有限,无法参照对于本专业学生的教学模式。此时,过多的授课学时意味着相关知识点的深入,但在专业知识背景相对薄弱的基础下,这必将加重学生的认知负担,并沉重的打击其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提前把握学生的需求并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及课程时间,针对不同授课人群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探索更适用于每类学生的教学方法。针对石油工程、油气储运、石油化工等石油学科,笔者认为现有的40学时教学量是远远不足的,特别是对于石油工程专业。传统石油工业分为“勘探”(石油地质)和“开发”(石油工程),但随着油气工业的深入发展,勘探和开发逐渐归为一体,两者之间的界限愈发模糊。新世纪的油气工业已经进入了“勘探-开发一体化”时代,因此,石油工程专业需要更多的石油地质理论作为支撑。此时《石油地质学》40学时的教学设置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油气工业的发展需要。《石油地质学》课程涵盖了“生、储、盖、圈、运、保”等多种地质要素,课堂讲授的学科知识包括:储层地质学、油气地球化学、石油构造分析、油气田勘探等。因此,笔者认为,对于第一类学生,其《石油地质学》课程的安排不仅不能少于地质专业,反而应该在地质专业的基础上多增加16-20学时,即达到86学时左右。由于培养方向的不同,石油工程专业真正涉及到石油地质领域的课程较少,而《石油地质学》的各章节内容可以说基本涵盖了地质学领域的所有方向。此时,对于每个章节适当增加2个学时是非常必要,它不仅可以用来细化授课内容,还可以用于普及本章所涉及到的相关课程的教学纲领。

  三、以实践为基础,加大实验改革
  地质学,特别是石油地质学科更应该被视为一种实践类的学科。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例,其《石油地质学》课程共64学时,其中理论学时仅48学时,而实验和习题学时为18学时,另外还配合有3周的石油地质综合大作业。与之相比,目前长江大学《石油地质学》课程的标准实验设置为10学时,包括油气物性观察、干酪根地球化学分析、镜质体反射率观测、圈闭与油气藏的识别、TTI的应用等5项,且综合大作业(课程设计)仅为1周。事实上,早在1988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已经对石油地质专业石油地质及石油地化课的实验教学,从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方式、实验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建立了集石油地质及石油地化实验于一体的《石油地质实验技术》课程
  [1]。因此,在针对非地质专业学生《石油地质学》的教学中,必须要进行实验改革,特别是要对于实验学时与实验内容进行合理有效的分配。可以将现有的10学时增加至16学时,用于补充3个实验或习题。考虑到石油工程等专业今后在油田工作的需要,新增加三部分内容:第一,加入储层观测内容,这一点在某些石油院校已经开展;第二,加入井位设计习题作业;第三,加入野外生储盖组合观测。
  结语
  “因材施教”是现代教育的理论内核。而能否科学合理的“因材施教”取决于授课老师对于授课目标求学目的以及未来应用等多方面的准确把握。为了突出石油院校的特色,针对石油工业的下游学科,应采取更加优化的课程内容安排,并有针对性的加大实验内容与形式的改革,这些将有助于更好地开展《石油地质学》课程的讲授。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科技致富向导》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科技致富向导》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